2025年3月4日为世界肥胖日,旨在呼吁公众关注肥胖对健康的深远影响。肥胖不仅是体形问题,更是诱发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癌症等慢性疾病的潜在风险因素。
如何评估肥胖指标
(1) 体质量指数(BMI)
· 计算公式:体重(kg)÷ 身高(m²)
· 中国标准分类:
· 正常范围:18.5~23.9
· 超重:24.0~27.9
· 肥胖:≥28
· 优点:简单易行,适用于大范围人群筛查。
· 局限性:
· 无法区分肌肉与脂肪比例(如运动员可能被误判为超重)。
· 忽略脂肪分布差异(腹部脂肪堆积风险更高,但BMI正常者也可能存在此问题)。
(2) 局部脂肪分布指标
· 腰围:反映腹部脂肪堆积程度,中国男性≥90cm、女性≥85cm为超标。
· 腰臀比(WHR):腰围÷臀围,男性>0.9、女性>0.85提示内脏脂肪过多。
· 腰高比(WHtR):腰围÷身高,>0.5可能增加代谢综合征风险。

(3) 精准体脂相关指标
· 体脂率:体内脂肪占总体重比例,男性健康范围为15%~20%,女性20%~25%。
· “假瘦”现象:体重正常但体脂率高,易引发代谢疾病。
· 内脏脂肪面积:通过影像学测量,超标者患脂肪肝、糖尿病等风险显著升高。
3. 指标综合应用的必要性
· 单一指标的不足:BMI仅能反映整体肥胖程度,无法评估脂肪分布;腰围虽关注腹部脂肪,但无法量化具体风险。
· 多维度评估策略:结合BMI、腰围、体脂率和内脏脂肪面积,全面评估健康风险。例如:
· 一名BMI正常的上班族可能因久坐导致腰围超标,需警惕内脏脂肪堆积;
· 健身者虽体重较低,但若体脂率过高仍需调整饮食结构。
4. 肥胖的健康风险警示
· 内脏脂肪的“定时炸弹”作用:
· 释放炎症因子,诱发慢性炎症反应;
· 直接侵犯肝脏(脂肪肝)、胰腺(胰岛素抵抗)和血管(动脉硬化)。
· 代谢综合征:集高血压、高血糖、高血脂、肥胖于一体的综合征,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发病率。
5. 科学管理体重的建议
· 避免依赖体重秤:定期测量腰围、体脂率等综合指标。
· 生活方式干预:均衡饮食(减少精制碳水、增加膳食纤维)、规律运动(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+力量训练)。
· 专业指导:超重或肥胖人群应咨询医生或营养师,制定个性化方案。
肥胖的判定需超越“体重数字”,通过多维度指标全面评估身体脂肪状态。科学管理体重不仅是追求美观,更是降低慢性病风险、延长健康寿命的关键。
部分内容摘自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
辽宁大学医院
2025年3月4日